无能为役的成语故事

拼音wú néng wéi yì
基本解释役:役使。简直连供给他们役使都不配。自谦才干远不能和别人相比。
出处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此城濮之赋也。有先君之明与先大夫之肃,故捷。克于先大夫,无能为役。”
无能为役的典故
春秋时期,有一年齐项公派兵攻打鲁国,包围了鲁国北部边垂的小城龙地。齐顷公有一位宠信的将领,名叫卢蒲就魁(kuí),想争夺战功,就首先去攻击龙地的城门,但龙地的守兵很英勇,经过一番厮杀(sī shā),把他抓住了。齐顷公非常着急,赶忙派人送信说:“你们别杀死卢蒲就魁,我答应不进入龙地,愿意与你们讲和。”可是龙地的将士们不听,将卢蒲就魁杀死,并且把尸首摆在城墙上,让城外的齐军观看。为此齐顷公十分气愤,他亲自击鼓督战,齐军拼死作战,爬上城墙,只用三天时间就攻入龙地,接着又占领了巢丘。卫国同鲁国比较友好,卫侯眼见鲁国遭到侵犯,就派孙良夫、石稷(jì)等领兵前去援救。卫军在路上与齐军相遇。石稷看到齐军很强大,心里害怕,打算撤兵回去,但孙良夫不同意。卫军与齐军交战不久,便败下阵来。石稷忧虑地说:“再打下去恐怕有全军覆灭的危险。如果损失了军队,回去无法向国君报告。请孙先生先带军队撤退,您是卫国的卿土,一旦有所损伤,是我们卫国的耻辱,我先抵抗一阵。”孙良夫撤退了,齐军却咬住不放,幸而新筑人仲叔于奚(xī)阻止了齐军,救出了孙良夫,使他免于遭灾。
孙良夫得救后,不肯罢休。他跑到晋国去请求救兵。正巧鲁国也派大夫臧孙许来求救晋侯。当时晋国的中军统帅是克,他掌握着晋的朝政。克本来就与齐顷公有怨仇,他向晋景公请求率兵去援救鲁国和卫国。晋景公同意,说:“就用700辆战车的兵力吧!”可是,克嫌战车数量太少,请求晋侯再多派一些。他对晋景公说:“700辆战车,这是从前晋文公时候‘城濮(pú)之战’的战车数目。那是因为有晋文公那样的英明国君,还有像先轸(zhěn )、狐偃(hú yǎn)那样机智的大夫,所以才取得胜利。可我呢?与他们相比能力远不如他们,我就是做他们的仆役恐怕还不够格呢,所以我要求派800战车!”晋景公答应了克的要求,派了800辆战车给他,让克率领中军,土燮(xiè)辅佐上军,栾(luán)书指挥下军,韩厥(jué)为司马,浩浩荡荡地向齐国开去。战斗中,晋国获胜,齐国拿出许多宝物给晋国,并让出大块土地给鲁国。晋齐双方在爱姜结了盟。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无能为役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疾如旋踵 | 唐·冯用之《机论上》:“一得一失,易于反掌,一兴一亡,疾如旋踵,为国家者可不务乎?” |
径情直遂 | 《歇冠子 著希》:“夫义,节欲而治,礼,反情而辨者也。故君子径情而行也。” |
鸥鸟不下 | 战国 郑 列御寇《列子 黄帝》:“海上之人好沤鸟者,每旦之海上,从沤鸟游,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……明日之海上,沤鸟舞而不下也。” |
以小见大 | 老舍《赵子曰》:“这样的事实不能算他的重要建设,可是以小见大,这几件小事不是没有完全了解新思潮的意义的人们所能办到的。” |
易子而教 | |
心灰意冷 | 清 梁启超《湖南时务学堂学约》:“非有坚定之力,则一经挫折,心灰意冷。” |
斗唇合舌 | 南唐·刘崇远《金华子杂编》卷上:“韩三十五老大汉向同年觅得一副使,而更学斗唇合舌。” |
疙里疙瘩 | 清·郭小亭《济公全传》第五回:“滋着一脸的泥,破僧衣,短袖缺领,腰系丝绦,疙里疙瘩,光着两只脚,拖一双破草鞋。” |
坏法乱纪 | 西汉 戴圣《礼记 礼运》:“故天子适诸侯,必舍其祖庙,而不以礼籍入,是谓天子坏法乱纪。” |
青云直上 | 南朝 齐 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度白雪以方絜,干青云而直上。” |